標籤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醫院管理局就「靈活地引入境外醫生的計畫」的回信

致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

各位公立醫院醫生:

醫管局一直關注醫生人手問題,由於過去幾年本地醫科畢業生人數減少,令醫生人手嚴重短缺。雖然醫管局已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增加醫護人手,包括全力招聘各專科全職及兼職醫生,改善工作環境,增加晉升機會,優化候召補償定額酬金,發放特別超時津貼,除了恒常填補流失空缺和因計劃新服務而開設的副顧問醫生職位外,醫管局亦為各專科增設額外的副顧問醫生職位,挽留人手;另外,我們亦重新聘用年屆60歲正常退休年齡或約滿離職的合適現職醫生,但目前部份專科醫生的人手短缺仍然嚴峻。

過去兩年,婦產專科和解剖病理專科出現資深醫生嚴重人手流失和短缺情況。醫管局都曾經以駐院醫生職級公開招聘海外醫生在兩個專科工作,但並無法成功招聘到非本地醫生來港。醫院聯網為免服務受到影響,巳進行內部跨院調配專科醫生及發放特別津貼等措施。但專科醫生培訓需時數年才能補充流失,短期內不能解決人手不足引起的運作和服務提供問題。有關彈性聘用條件計劃,是針對專科醫生極之短缺的這兩個專科,期望減輕現職同事過度的工作量。

醫管局靈活引入海外醫生的計劃目標,是吸引居於海外擁有香港專科資格的醫生回流,或具備海外專科資格的醫生來港工作。對於非本地醫生,我們會繼續以有限度執業註冊形式聘請,並會以駐院醫生的職級為基本招聘條件,但會視乎應徵者的專科資歷,需要時可以副顧問醫生職級聘請。如以副顧問醫生職級聘請,我們會向他們提供一筆過到港津貼,但其餘聘用條件與本地醫生無異。本局期望可以招聘到大約十名的醫生,以解決兩個專科的燃眉之急。

在招聘條件方面,兩專科應徵者須操流利英語,婦產科醫生並需要說流利廣東話。假如應徵者要求副顧問醫生的薪級,他必須具備海外專科醫生資格,有關海外專科註冊制度必須是海外國家政府認可制度。有別於現職的副顧問醫生,海外醫生亦只會集中提供前缐工作,額外職位亦絶對不會影響目前醫管局駐院醫生晉升副顧問醫生的機會。

我們十分重視前缐醫生對有關計劃的關注,會確保招聘過程審慎和嚴謹,招騁過程將由有限度執業註冊計劃專責小組監察,成員包括兩間大學醫學院院長、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醫管局大會代表及醫管局行政總裁。遴選委員會包括兩個相關專科學院的代表和醫管局專科中央統籌委員會代表,確保應徵者資歷符合要求,然後向向醫委會遞交有限度註冊的申請,並提供相關資料協助醫委會作出審批。

我們十分感謝所有醫生在人手極度短缺的情況下對服務巿民的承擔及貢獻。 醫管局會繼續加強與前線醫生溝通,並在本地積極招聘專科醫生,同時會優先在內部晉升符合資格專科醫生,確保不影響本地公營醫生晉升機會。

醫院管理局聯網服務總監


張偉麟醫生

O一六年三月廿八日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HKPDA 深表關注 「靈活地引入境外醫生的計畫」


就近日有報章報導醫院管理局於三月二十四日內務會議,通過「靈活地引入境外醫生的計畫」[註1],本會深表關注。報道指出受聘的海外專科醫生將獲越級優待,包括入職即為副顧問醫生,底薪亦較駐院醫生多近一倍。報導難免令人感到厚此薄彼,引起大量同事不滿。

本地醫科畢業生,一般需要花上六年或更多的時間完成專科訓練,再需要一至五年時間,除了要繼續累積專科經驗外,還要額外做很多行政工作,更要通過不同的面試,才有機會晉升至副顧問醫生。

本會有以下疑問,希望當局回覆:
  1. 這「靈活地引入境外醫生的計畫」會聘請多少醫生?
  2. 受聘的海外醫生怎樣考取專科資格?
  3. 醫管局方面有否在本地進行公開招聘?
  4. 有否評審成效機制,包括向受聘人的上司及同事咨詢受聘人的工作表現?
  5. 此招聘計劃之副顧問醫生職位,會否考慮擁有同等專科資格及工作經驗之本地醫生或現職同事?
晉升機會一向是維持公立醫護團隊的重要基石。我們歡迎醫管局用人唯賢,招聘有質素的醫護人員服務香港巿民,我們更希望當局重視現有員工士氣。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退而結網



近日公立醫院病房爆滿的問題有所舒緩,原因不是由於管理層的所謂舒緩措施見效,而是多得傳媒的大力宣傳,產生負面效應,令很多市民只好到利人市場接受治療,減少了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可是,有一點觀察令我心感不安,想跟大家分享。我發覺很多同事、傳媒及市民仍然認為今次事件的出現是由於政府削減了醫管局2億元的撥款引起,我認為這說法不是事實。不要誤會,我不是要為政府開脫,而是我們斷不能因忿怒而影響判斷, 我否定這說法的理據之前的文章巳說, 恕不贅述。我憂心這繆誤的出現不是怕他影響政府民望, 而今屆政府以鬥爭為綱,以挑撥矛盾為領的政策也沒有什麼民望可言, 我憂心的是大家錯誤分析問題成因, 令問題無法解決。

我認為問題的主要有兩個:
  • 第一, 政府多年來有意抑壓公共醫療開支增長。因為政府一向認犯為公共醫療開支的增長是無窮無盡, 在病人權益抬頭的年代, 公共醫療服務質素不能與國際標準差距太遠, 唯一迫令市民使用私人醫療服務的方法, 就只有在輪候時間方面著手, 也即使說, 要病人在急症室等待八個小時的現象,是政府有意經營出來的。政府擔心人口老化, 而市民的醫療開支全由政府擔起, 長遠不能維持。有很多人問, 為什麼政府很花錢在高鐵而不花在民生, 有人說是要討好大陸政府, 這點是否主因, 我不知道, 但我相信政府視醫療為開支, 視基建工程為投資, 兩者有很大分別。比方說, 我們可花數十萬元來買股票, 而不肯花數千元來為母親換一部電視机一樣。政府這政策當然不妥:其一, 這做法有道德問題; 其二, 政府抑壓醫療開支, 令民怨沸騰, 反而要用更多資源平息, 省卻了一台救護車, 卻要買一台水砲車, 實在得不償失; 其三, 投資醫療也不一定是倍本生意, 而很多地方如泰國及新加坡, 醫療旅遊發展也為該地帶來可觀收入。
  • 第二, 政府漠視了醫療進步所帶來的額外支出。還記得有一位前輩腫瘤科醫生跟我說, 現在要治療一位鼻胭癌的病人跟他二十多年前畢業時所用的時間及資源可謂多數十倍以上。可惜, 政府撥款机制因循守舊, 醫院要增加資源就一定要增新服務, 卻無視舊有服務因醫療水準提昇所帶來的額外資源需求。
總括而言, 問題癥結在於政府多年來不敢增加醫療支出對政府總收入的比例, 我會的陳沛然會長早前也指出,只有大幅增加公營醫療的經常性開支及推行自願醫保, 問題才有望得到解決。

近日, 我聽一位有資深立法會議員表示, 以他記憶所及, 議員及政黨一向鮮有阻礙建設醫院的撥款。既言, 阻力不在議會, 也不在傳媒, 更加不在市民及業界, 我們要問 阻力從那裏來呢? 護理界己登報向政府表達不滿言, 與其臨淵羨魚, 不如退而結網, 現在業界應當一起坐下來看有什麼方法迫令政府改變政策。

吳志豪 醫生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 副會長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氣溫流感削醫療撥款並非主因



近日,社會的焦點都集中在急症室及內科病房爆滿的問題上,有人說是由於氣溫及流感造成,也有人把矛頭直指政府削減醫療撥款所致。但事情的主因真的是大家所想,還是另有內情呢?

氣溫流感並非主因
作為一個內科醫生,冬季病房爆滿可謂在我畢業以來從未間斷。主要成因是因為公立醫院床位一向不足,尤其以內科最為嚴重,以我工作的醫院為例,即使在夏天的日子,病房的入住率也往往高過100%,也即是飽和水平,試問還有什麼空間來應付因季節或其他因素而帶來的額外服務需求。也即是說,病房爆滿根本上反應政府多年來嚴重低估了醫療服務需求,不是天災,乃是人禍。請高官及局長們不要把責任推到天氣身上。

削醫療撥款亦非主因
不要誤會,我從來不是要為政府開脫,作為政策當局,弄至如斯局面,實在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事實上,政府對醫管局撥款亦每年增加,今年亦不例外。以醫管局當局亦一早表明不會削減現有服務,把現在的病房爆滿和來年的削款硬拉在一起,並無理據。

那方面有責任呢?
亳無疑問,特區政府在這事件之有兩大過失。第一,當局多年來低估了人口老化、病人病情複習化及病人權利增加所帶來的額外醫療需求,沒有早作準備,早一點增加對醫療服務開發,造成現在局面,政府要承擔政策過失的責任。第二,政府在削減撥款事件上明顯宣傳不足,完全被動,令市民把削款及病房爆滿連在一起,造成公關災難。

除了政府之外,醫管局當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每年醫管局高層都會開會商討如何應付冬天流禽及病房爆滿問題,但結論往往是沿用上一年的方法,減少非緊急服務,舊酒新瓶,對解決問題幫助有限。醫管局應當積極向政府反映市民對醫療服務的實質需求,據理力爭,向政府爭取更多資源,開發病床。更重要的是醫管局要向公眾說明,政府所給的資源只是足夠提供有限素質的服務,請當局不要再在公眾面前打腫臉充胖子。當病人發覺所得服務與自己的期望有落差的時候,往往只好令醫護人員成為磨心。

那麼業界有責任嗎?我們在罵人之時,也應自省。早年前我曾聽過醫管局計劃在要求所有醫生在進入專科培訓之前,做一年駐院服務醫生。這一政策不但可以增加醫生對其他醫科學科的知識,亦能增加當局調配人手彈性,解決部份不受歡迎科目如內科、急症室、兒科等的窘境。可惜,由於各科學院之間未能有達成共識,結果政策不了了之。另外,我們亦要撫心自問,政府若大力加開病床,我們有足夠醫生嗎?我不知道香港醫生是否不足,但我可以肯定在公立醫院裏,醫生是不足夠的。

今天有位有長期病患的長者因看到新聞之後,主動要求出院。他說他想空出床位給其他在急症室的病人,由於他的情況並不穩定,最後他的要求被我婉拒了。他的事件令我想起了之前的一位高官,她在大眾面前說天堂已給她留了位置。我不是教徒,不懂評論她的說法,但若她所言非虛,將來她在天堂遇到這位伯伯,實在情何以堪呢?

吳志豪 醫生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 副會長